(20)参见秦小建:《精神文明的宪法叙事:规范内涵与宪制结构》,载《中国法学》2018年4期。
刘治斌:《经验方法在司法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局限性》,《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13-21页。常识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依据和较为可靠的行为判准与尺度,同时还是社会得以团结而成型、社会制度得以型构并发挥作用、社会秩序得以建立和有效维系的重要支撑因素。
(55)同样有学者指出:不同于直觉,常识已经构成了一定区域的地方化知识和文化共识,因而成了一种普遍的理解和共同的经验。(35)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常识是处理人与人相处、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经验,‘常理是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常情是指一个社会所普遍坚持的基本感情。(16)周晓亮:《试论西方哲学中的常识概念》,《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6页。陈瑞华:《看得见的正义》(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张庆立:《民间法融入刑法之障碍破除与实现路径——揭开刑法中常情常理常识之面纱》,《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80-86页。
江怡:《论后期维特根斯坦对常识心理学的态度》,《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11期,第42-49页。第二,法律常识包含着一套朴素而具有相对正当性的价值体系。讲好中国制度和中国法治故事,扩大中国制度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提升我国法治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制度和法治体系的认识和认同。
全面依法治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度契合、密切关联。从制度逻辑本身的体系构成看,可以分为制度的历史逻辑、制度的理论逻辑、制度的实践逻辑、制度的价值逻辑、制度的构建逻辑、制度的功能逻辑、制度的内在逻辑、制度的外在逻辑、制度的发展逻辑,等等。历史逻辑深刻揭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理论逻辑深刻回答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规律性和理论科学性,制度逻辑深刻阐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制度之治的现代化取向和法治化精义,实践逻辑深刻阐明了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的路径依赖和实现方式,四者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领导干部不仅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而且要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厉行法治、依法办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当然,对于制度逻辑,还可以从多视角、多维度来分类和把握其内涵。在我们国家,法律是对全体公民的要求,党内法规制度是对全体党员的要求,而且很多地方比法律的要求更严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尤其要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等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引领全社会增强制度意识,自觉维护制度权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逐步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麦考密克和魏因贝格尔在《制度法论》一书中指出:制度(这)一概念是用规则或通过规则表述的,规则的任何出现、发展或进化的过程都可能是制度发展或进化的过程。
回顾历史,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保障我国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逻辑(Logic)通常是指思维规律或者客观规律,有时也指以揭示规律性为目的或者符合客观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着深厚的制度理论、丰富的制度实践和深刻的制度逻辑,强调制度更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对加强国家法治体系和法律制度建设,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是未来五年法治中国建设的总蓝图、施工图、路线图,必须切实贯彻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马克思十分明确地提出人民是否有权来为自己建立新的国家制度呢?他回答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绝对肯定的,因为国家制度如果不再真正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历史逻辑,站在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而长期不懈奋斗的宏大历史维度,科学把握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的法治文明建设规律,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等重大问题,深刻阐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方位、时代特征和前进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逻辑在法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的重要理据。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我们推进各方面制度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加强和改进各方面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贯彻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努力形成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当代中国的国家制度,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宪法确认的一套系统完备的国家制度体系。
要构建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把制度执行和监督贯穿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的全过程,确保制度时时生威、处处有效。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制度实施逻辑 制度和法律不是摆设,其价值需要得到认可来体现,其生命需要有效实施来维系,其权威需要贯彻落实来彰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我国制度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更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制度优势。我们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需要重视对制度体系进行逻辑分析,但决不能把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法律制度等概念对立起来或者割裂开来
第六,积极参与和促进全球人权治理,是当代中国人权观和人权实践的新亮点。人权不是少数人或者特权者的权利,而是所有人的普惠性权利。
它反映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发展人权面临的根本挑战和任务,揭示了实现人权发展的社会客观规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内涵丰富、充满活力、与时俱进。
人民关注空气质量,愈加重视环保,党和政府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率先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人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但每一国家的发展需求、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不一样,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状况存在较大差异。
而这些,正是深植于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和当代中国人权观的基本经验和内在逻辑。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党章和宪法,到民法典的制定,再到司法体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阳光司法、互联网司法、公益诉讼、平安中国建设、打黑除恶等等,中国努力实现法治的全面发展。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任务繁重,但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发展,开启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当代中国人权观。
在中国,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动态发展的概念,体现了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思想。伴随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气候变化、跨国传染性疾病等国际危机不断出现,过时的冷战思维、将本国利益凌驾于他国甚至国际社会的利益之上并且动辄对别国指手画脚的霸权主义作法已经不合时宜。
脱贫是这些年来党和政府工作日程上的重中之重。人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而新中国的发展和振兴也是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实现历史性突破,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良法善治,不断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发展保驾护航,为人权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引领方向。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